還要等待接受修行一切善法的果報嗎?所以「善不受報」是頓悟者的必然態度,那也就是《般若心經》所說的「無智亦無得」了。道生本是為要適應中國人的民族性而提倡頓悟成佛,結果證明這種思想正是印度大乘佛教的最高意境。從此之後,對於漢傳佛教的禪宗,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漢傳佛教雖有大乘八宗,唯有禪宗的活力最強,禪宗在第六祖惠能(西元六三八至七一三年)以下,又分南頓北漸,到了惠能的弟子神會(西元六六八至七六〇年),征服了北宗禪,而只剩主唱「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南宗禪一支獨秀,直到如今,中國漢傳佛教的寺院,普遍多屬於禪宗。這又證明漢民族的確如道生所說的「華人易於見理,難於受教。」所以大乘八宗之中凡是重於哲學思辯、論議繁複、分析比較的宗派,只有行之於極少數的知識份子之間,普遍、實用並與現實生活結合的,還是主張頓悟的禪宗。中國頓悟禪的開創者,與其說是西元第六世紀來華的菩提達摩(西元?至五三五年),應該說是更早於一百年的道生(西元三五五至四三四年)了。菩提達摩著的《大乘入道四行》之中,雖也有「不隨於言教」的「理入」頓門,但他也列出了另外四種漸修的修行法門,稱為「四行。」所以還不能算是純淨的頓悟禪,也正因為如此,才有此後所謂北方神秀一系的漸悟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