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禪宗的風格,到了第七代的百丈懷海(西元七二〇至八一四年)在江西洪州的大雄山,建禪林、立清規、自食其力、開墾山林,創立了「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農禪家風,這與印度佛教僧侶之以托鉢為生,不許墾土掘地,不得自耕自炊的生活方式,大異其趣,也和中國都市佛教寺院之依賴政府供養及信徒布施的生活方式,大不相同。這也是由於適應了中國社會的文化背景,所以能夠可大可久,能在中國人的環境中,生存發展。但是,這種生活態度的形成,在道生之時,就已見到了端倪,那就是在《梁高僧傳》卷七〈竺道生傳〉中,有一段非常有趣的記載說:當晉恭思皇后褚氏建了一座青園寺,由於道生是當時的法匠,所以被請去在該寺居住,深受宋太祖文皇帝的重視。有一天皇帝設宴供僧,而皇帝到遲了,飲食上桌之後,眾僧久久不敢開動,原因是大眾以為已經過了日中,依律制,不得進食。如果不受此食,又不知如何給皇帝交待,所以猶豫不決。
因此皇帝開口說話了:「始可中耳!」
道生便接口說:「白日麗天,天言始中,何得非中。」說完,道生便取鉢用餐,大眾也跟著吃了。
這樣的事,若在印度,是絕對不會發生的,到了中國,就算方便,也很少有僧侶敢以如此公開地不拘泥於律制的。看起來好像是道生沒有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