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以人為本位的思想,就不是藏傳佛教的觀點了,乃是道道地地屬於漢傳佛教的特色。
「人間淨土」的觀念,首見於太虛大師三十歲那年的文獻,在他四十歲時,又主張:「當以人類為中心而施設契時機之佛學」,故以「人生的佛學」為題,作了一場演講。他的這種思想,除了是受中國儒家的影響以及為了適應現實社會的需求之外,不知道是不是以《彌勒下生經》為其經據。不過,到了他的學生印順導師,便從《增一阿含經》裡發現了「諸佛皆在人間成佛」的依據,而大力推動「佛在人間」的信仰。
如今,漢傳佛教的海峽兩岸,都在闡揚人間佛教及人間淨土,大陸有趙樸初長者,台灣有印順、星雲、證嚴諸師;法鼓山則是由於先師東初老人宣導人生佛教,我則步其兩代的後塵,將整個生命來實踐「人間淨土」理念的建設,那已不僅是一句標語,而是從理論依據的深入探討到實踐方法的整體施設,結合海內外的僧俗四眾,已作了不少的努力。
這一切,都要感恩太虛大師的原創和啟發。所以我要說,太虛大師的「菩薩法藏」,乃是當代漢傳佛教新活力的泉源。李之昕先生囑我為此《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