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及其他各宗大乘佛教教判,都是有次第等級的。到了太虛大師,則主張八宗皆圓,這是漢傳佛教史上又一位提出教判思想的大師。看來是他的創見,其實也不是沒有軌迹可循,那便是明末蕅益大師,依據天台圓教的觀點,主張「圓人說法,無法不圓」,既然是圓融無礙,也與《法華經》「唯有一佛乘」的思想契合。由此可知,太虛大師是一位十足的以漢傳佛教本位的改革家,也可明白,他要改革的,是漢傳佛教不健康的層面,而不是漢傳佛教的核心層面。他是為了復興漢傳佛教,而不是否定漢傳佛教。
漢傳佛教的特色,是在於能夠因時、因地、因人而作調整的人間性及適應性,但又不會違背佛陀覺世化眾的根本原則。太虛大師把握了這一特色和原則,他引進了當代世界的思潮,推出了許多復興漢傳佛教的想法和做法。例如,他接觸到了藏傳佛教,便以宗喀巴大師的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教判次第為藍本,也推出了三個次第:因緣所生法為五乘共學、三法印為三乘共學、一實相印為大乘不共學。不過藏傳佛教是以下士道及中士道作為上士道的基礎,上士道才是其終極。可是,太虛大師卻是以人的立場出發,又回到人的本位,所以主張「人成即佛成」,主張「人生佛教」,主張「建設人間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