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環保的起步是「環保觀念」的建立。如前所言環保工作宜有四類:「心靈環保」、「生活環保」、「禮儀環保」和「自然環保」。心靈環保就是上述的意業清淨,生活環保就是少欲知足、儉樸、寧靜、整齊和清潔,這也是佛教徒和寺院的生活原則。所以過去雖然沒有「環保」這個名詞,但是佛教徒在生活上早就在實踐了。「禮儀環保」是指人和人之間互相的尊敬和禮讓。佛教徒重視禮節,彼此之間不會爭先恐後、你爭我奪,相見時彼此合掌問候就是最好的禮儀環保的具體表現。至於「自然環保」,佛教徒最愛惜大自然環境,特別是十分珍惜森林和水資源,因為那是修行時憑藉的重要設施和資糧。現在雖然有一些佛教徒濫砍、濫建和濫用水資源的事件,那也是由於道場的建設必須仰賴建築商的技術,現代推土機、開山機和怪手的破壞力,又遠勝於傳統工具的鐵鍬和鋤頭。鑑於上述的教訓,我們開發法鼓山就秉持著這樣的信念:盡量保持原有的地形風貌,也就是重視自然環境的保護。
還有,大家常常聽到「環保意識」這個名詞,所謂「環保意識」意指保護生命的安全,維護生活的品質和保障生存的空間。佛教徒不僅是「人人平等」,而且主張「眾生平等」。除了重視人的生命,對於其他動物的生命也同等尊重。通常人難免都會有私心,自己的小孩和別人的小孩一起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