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到佛的出生地及遊化地印度、尼泊爾朝聖時,看到佛當時說法的「靈鷲山」滿山都是牛,滿路都是牛糞,當下也只能做「龍」、「象」的觀想,因為我們還是眾生、還是凡夫,不能夠體會到佛所體會的境界。
很多經典裡面都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眾生的心即是佛的心,佛的心即是眾生的心,諸佛是眾生心裡的佛,眾生則是諸佛心中的眾生。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在佛的眼裡眾生都是未來的佛,而在眾生的眼裡,佛也不過是眾生。所以佛才會說「心淨則國土淨」,心如果不安定、不清淨,看這個世界就不可能清淨、安定。佛眼看到的人間就是淨土,菩薩看到的人間就是度化眾生的道場,菩薩在眾生的世界做自利利他的工作,也就是「慈航普度」,以佛法的慈航度過了眾生煩惱的苦海。解脫和超度並不是指死後才做的佛事。只要智慧增加了一些,煩惱減少了一些,就可以說是部分的超度、解脫。
佛法又稱為「內學」、「內明」;內明即「智」,以智慧消除煩惱就叫「超度」,也即是出離苦海而到達解脫的層次。相反的,我們稱世間的學問為「外學」,因為世人都想在心外求法、心外求道,從心外去追求幸福平安的保障。在佛法來說,這些都是不可靠的,《金剛經》如此形容:「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因此只有將內在的「貪、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