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自知不能輕易地掌控自我的身心之時,便能包容他人的缺點、尊重他人的優點,也不致誇張自己的優點,更用不到為自己的缺點作掩飾及辯護了;你便可成為一個謙虛、誠懇、努力改過、全心上進的人了。所以體驗自我的身心,便能使自己有自知之明;體驗到身心的統一,便能使自己感受到個人的自我不能離開大環境而獨立存在;個人是有限的,大環境的時間與空間,才是無限的。若將自我體驗,融入於全體的大環境之中,便也成了無限的存在;這便是哲學家及宗教家的心胸了。
再由身心的統一更進一步,放下身心,便是中國禪宗所講的「絕觀」,也是《金剛經》所說的「無相」。絕觀是超越於主觀、也超越於客觀的一種不預設立場的智慧,一般人的常識所知,主觀的判斷當然不足為準,其實人間所謂客觀的角度,同樣也是出於某一族群在某一時段中的主觀考量,因此,任何一種風俗、習慣、法律、學說、信仰,總是會隨著時代及環境的變遷而跟著演變,往往是古人的生活習慣,或某些特定族群的民情風俗,到了今天多元化及開放性的二十一世紀,就無法接受大環境的考驗了。例如阿富汗的神學士政權,他們敵視異己者,要征服非回教徒,乃至在他們國內全面摧毀了已擁有將近二千年歷史的石雕佛像,的確有其信仰的依據,不是出於他們捏造的理由,照他們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