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是我和楊英風居士自一九八〇年初識起,特別覺得因緣自然而深切的原因吧!
「由我魏晉南北朝文明風範重新思量台灣今時的生活空間」是楊居士在一九九二年六月十三日於「都市公共空間景觀雕塑規畫研討會」上提出他的見地,一九九三年九月二十六日發表的「現代中國生態美學觀:景觀雕塑」。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七日發表的「區域文化與雕塑藝術」……等,整體的論點,在「魏晉」和「現代」之間出入,尤其在滲悟佛法後,佛法的「妙化萬有」的空靈意境和中國人「贊天地化育」、「緣慧潤生」的生活境界,所展現的「單純和諧、健康圓融、慈悲關懷、宏觀樸實」的生命美學,他深信由此可將現代藝術作品推至更高的精神意涵。
這是一位為中國文化現代化,在雕塑藝術表現上找到一條路子的藝術家,而由他內心的「華嚴境界」牽引出的〈善財禮觀音〉(一九八九),〈釋迦牟尼佛〉(一九八九)二件現代佛教藝術造像,在法鼓大學一九九三年和一九九八年先後二次的藝術義賣籌款活動中,由「楊英風美術館」捐贈給法鼓山,「因緣深切」地肯定與護持我們辦現代佛教教育的理念,更是由衷的感謝與感恩。
生前各式重要作品發表時都見冠蓋雲集的盛況。楊英風居士實在是一位各種福報具足的創作者。一九二六至一九九七年,來此人間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