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忘筌取魚,始可與言道矣。」
於是,校閱真俗,研思因果,迺立「善不受報」、「頓悟成佛」,又著《二諦論》、《佛性當有論》、《法身無色論》、《佛無淨土論》、《應有緣論》等,籠罩舊說,妙有淵旨。
(中略)
又六卷《泥洹》,先至京師,師剖析經理,洞入幽微,迺說︰「一闡提人,皆得成佛。」于時大本(
《涅槃經》
)未傳,孤明先發,獨見忤眾,於是舊學以為邪說,譏憤滋甚,遂顯大眾,擯而遣之。師於大眾中,正容誓曰︰「若我所說,反於經義者,請於現身即表癘疾;若與實相不相違背者,願捨壽之時據師子座。」言竟拂衣而遊。
初投吳之虎丘山,旬日之中,學徒數百。
(中略)
俄而投跡廬山,銷影巖岫,山中僧眾,咸共敬服。
後《涅槃》大本至于南京,果稱「闡提悉有佛性」,與前所說,合若符契。師既獲斯經,尋即講說。
(中略)
法席將畢,忽見麈尾紛然而墜,端坐正容,隱几而卒,顏色不異,似若入定。
(下略)
(以上錄自《高僧傳》卷七「竺道生傳」,《大正藏》五〇.三六六頁中─三六七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