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謁牛頭山
(慧)
忠師,徑山
(道)
欽師,洛陽無名師,咨決南宗禪法。

復見慧雲禪師,了北宗玄理。

觀,自謂己曰︰「五地聖人,身證真如,棲心佛境,於後得智中,起世俗念,學世間技藝。況吾學地,能忘是心?」遂翻習經、傳、子、史、小學、蒼雅、天竺悉曇,諸部異執、四圍、五明、秘咒、儀軌,至于篇頌、筆語、書蹤,一皆博綜。多能之性,自天縱之。

大曆十一年(西元七七六年),誓遊五臺,一一巡禮,祥瑞愈繁。仍往峨嵋,求見普賢,登險陟高,備觀聖像。却還五臺,居大華嚴寺,專行方等懺法。時寺主賢林,請講大經,并演諸論,因慨《華嚴》舊疏,文繁義約,惙然長想︰「況文殊主智,普賢主理,二聖合為毘盧遮那,萬行兼通,即是《華嚴》之義也。吾既遊普賢之境界,泊妙吉之鄉原,不疏毘盧,有辜二聖矣。」

觀將撰疏,俄於寤寐之間,見一金人,當陽挺立,以手迎抱之,無何咀嚼都盡,覺即汗流自喜,吞納光明遍照之徵也。
(中略)
以元和年(西元八〇六~八二〇年)卒,春秋七十餘,弟子傳法者一百許人,餘堪講者千數。
(以上錄自《宋高僧傳》卷五,《大正藏》五〇.七三七頁上─下)


肅宗至德二年(西元七五七年),師受具戒於曇一大師門下,行南山止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