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花微笑 162

均宜防止煩惱無明的生起,稱為持戒。而且要像神秀禪師所說:「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只要惹上一點煩惱的塵埃,便成破戒。

小乘戒,重於身口二業的行為,大乘戒則更重視心意的趣向,只要一念與煩惱心的貪欲、瞋恚、邪見相應,便算戒行不清淨,更何況形諸於身口二業的實際惡行。所以六祖讚歎神秀之說可接引大乘,可惜後世的狂徒,連神秀的要求都未摸清,竟大言不慚地以最上乘人的根器自居,而輕忽形式齋戒。

(二)眾善奉行名為慧


行善的標準,可淺可深,可大可小。若據大乘菩薩行的要求,持五戒、行十善,乃至比丘戒,均非善行。也就是說,做一個守法重紀的人,乃是公民應有的本分事;獨善其身而僅無害於人者,豈能算是善行?

菩薩行,以利益眾生為先決條件,做一切事,修一切法;若不能利益眾生,也不為利益眾生,便不能稱為菩薩的善行。可見,一切的人天善法,乃至小乘的出世善法,只是方便的淺善小善。唯大乘菩薩的純粹利他或救濟眾生,才是真正的深善大善。所以修行大乘法門的人,自凡夫以至成佛,一言一行,無一念不是為了利益眾生;若為利己,豈名大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