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中止活動,也有不同的等級,暫時的、較久的、永恆的,情況不一。
一時一刻的心中不起壞念頭,不動歪腦筋,不算意清淨。一時間心中寧靜,不雜不亂,住於一念,這是修定得力的現象。止於一念,而將時間縮短、空間擴大,這是粗淺的定境;止於一念,而失卻時空的感受,這是深細的定境。心念頓斷,自我中心頓失,這是進入滅受想定(超出三界生死範圍)的解脫境界了。
依大乘的唯識觀點而言,第六意識轉成妙觀察智,便是意清淨。又依天臺宗說(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淨位,斷見思二惑(身見、邊見、邪見、戒取見、戒禁取見,為見惑;貪、瞋、癡、慢、疑,為思惑),已與小乘教及大乘通教的佛果相等。也就是說:若得意淨,不論大乘小乘的立場,都已承認是位階聖域的人了。可知,要得「自淨其意」,談何容易!
這種觀念,在禪宗,也不是神秀的發明,四祖道信大師的〈入道安心要方便門〉早就說過:「常觀攀緣、覺觀、妄識、思想、雜念、亂心不起,即得麁(粗)住。若得住心,更無緣慮,即隨分寂定,亦得隨分息諸煩惱。」這是講修定的初步方法,便是從意念上,用觀行、止亂心、得住心(習定者所得定境,分作九階,稱為九住心:安住、攝住、解住、轉住、伏住、息住、滅住、性住、持住),住心的功用漸增、定力漸強,意識的煩惱,也就漸漸息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