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花微笑 203


正因為生死的感受強烈,光陰迅速消逝的體驗迫切,才會及時努力,時時精勤,如救燃眉。也只有生死心切或關切生死大事的人,方有可能從名利物欲的耽戀和聲色貨利的追逐中,撤出一條腳來,撥出一些時間來從事佛法的修持。否則,打坐是為修身,看經是為益智,行善是為福報,禮拜持誦是為現世生活的逢凶化吉。這些均與佛法的了悟及解脫生死,沒有關係,但他們仍是信仰佛教的人,也從佛法得到了利益。不過正信發心學佛的人,應該要有與生死相關的動機才好。所以修淨土法門的人,當以命終往生淨土為目標;學禪的人,當以生死自在為要務。至於如何一步一步地修學,一步一步地走出生死的牢獄,那就要看各人的善根深淺及努力程度而定了。且用如下的三個層次,敍述學佛者的心態及其方向:

一、生比死更重要


中國的儒家,根據《易經.繫辭》上所說「生生之謂易」,故以為後之生者,由於前生,陰陽轉變,萬物恆生,即是易理。《禮記.月令》有謂:「季春之月,生氣方盛,陽氣發泄。」又在《禮記.樂記》中有謂:「合生氣之和,道五常之行。」儒家的古聖先賢,將自然界的現象,稱為陽陰轉變或陰陽交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