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之又生,變變不已,稱為「易」,「易」和「生」字同義。應用到人生問題,也不出陰陽的變易。故稱天地之大德曰「生」,自然界以陽氣為生之根源,故稱為「生氣」,自然界以陰氣為主力,故《易經》以坤卦為恆常,謂:「後得主而有常。」陰陽和合,則有五常。所謂五常,即人倫的常行,例如: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乃是人的不變的義務和責任。從這一些根據來看儒家所謂的「生生」,是從自然現象推演成人生現象的一套思想,人雖有別於自然,卻仍不出乎自然的規則。因此而論及精神界,便稱為「道」,《易經.繫辭》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也就是超出於陰陽轉變的物質範圍之外的,叫作「道」。
現象界的一切,無非是物質範圍的陽陰轉變,這實在是非常含蓄的唯物思想。對現象界的生命,抱有生生不息的希望,明知人的身體都會死亡,由於不知死後尚有精神的個別存在,也未知有個別生死的輪迴之事,以及生死長流之苦,便把生生不息的功能移轉遞交給後代的子孫,以求安慰死後的空虛和無奈,因此而有孟子唱出「無後代」為三種不孝的最大問題。這種觀點,仍與自然界的物種功能之延續相同。
道家的思想,本與儒家同根。老子以天地從「道」而生,道有「大」、「逝」、「遠」、「反」的涵義,故此道以「自然」為依歸,自然是先天地而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