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與無
我們的身心世界,是「有」還是「無」?在禪宗典籍中所見的觀點,頗饒趣味,有時講有,有時講無。
例如六祖惠能初見五祖弘忍,五祖問他:「從哪裏來?」他說:「嶺南。」五祖問:「欲須何事?」他說:「唯求做佛。」五祖譏諷他是嶺南的獦獠(野蠻人),沒有佛性,怎能做得了佛?他卻據理力辯:「人即有南北,佛性豈然?」這一對話,見於《景德傳燈錄》卷三「弘忍」條,《六祖壇經》第一品也有類此記載。本來,眾生皆有佛性之說,見於《如來藏經》及《大般泥洹經》卷四、《大般涅槃經》卷八、卷二七、《佛性論》卷一、《寶性論》卷四等。所以,禪宗修行,目的即在明白自己清淨的涅槃妙心,發見與佛同體的本源佛性。《景德傳燈錄》卷五的「惠能」條,介紹惠能的思想時也說:「我今說法,猶如時雨,溥潤大地,汝等佛性,譬諸種子,遇茲霑洽,悉得發生。承吾旨者,決獲菩提;依吾行者,定證妙果。」從根本而言,眾生皆有「佛性」;眾生煩惱可由修行而獲智慧的「菩提」,眾生可從修行的善因,獲得解脫自在的「妙果」,這些都是講「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