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是眾生,各須自性自度,是名真度。」《大正》四八.三五四頁上。
七、《六祖壇經》的心理實踐
《六祖壇經》的法門又叫作無念法門,《六祖壇經》的修行叫無念行;連帶著無念的觀念,還有許多名詞。在〈般若品〉有「無住、無往、亦無來」(註一)、「無念、無憶、無著」(註二)、「無相」(註三);在〈定慧品〉有「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註四);在〈懺悔品〉有「無相懺悔」(註五)、「無相三皈依戒」(註六)。
「無念」一詞最早見於《大乘起信論》(註七),但《六祖壇經》是不是受了《大乘起信論》的影響,不得而知;在《金剛經》有這種暗示,那就是「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註八),《六祖壇經》不用無心而用無念,可能是怕把染著心和清淨心混淆。《六祖壇經》中所講的自心一定是清淨心,無念是指前念、今念、後念,念念不被愚迷、憍狂、嫉妒等心念所染;而且念念之中,前念、今念、後念不被前境所縛(註九),所以「心不染著是為無念」(註一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