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談之下卻變成了你的問題。不知同學們是否發生或發現過這種情形?年輕人常意氣用事,可以為了朋友而兩肋插刀,不管男朋友或女朋友,赴湯蹈火也在所不惜。名譽生命都重要,但為了感情,兩者皆可拋,這是有問題的。在年輕時必須先把書讀好,先把事業基礎建好,站在佛教徒的立場,付出感情時必須帶著智慧。
六波羅蜜中的般若波羅蜜即智慧度。《心經》說:「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人若沒有智慧,會一輩子痛苦,人家的問題都變成自己的困擾,自以為很熱情,但到最後卻是最糟糕的人,因為你熱情對人家,人家不一定熱情對你。所以,不論愛情、親情、友情和道情,道情是修行人之間的感情,一定要與理性配合,不與佛法智慧相應者不稱道情,我們在處理任何事情時,都必須以清涼的智慧作依準。特別是自己的問題,更需要以理性來處理;對他人的問題,則不妨以感性的慈悲來處理。我常說我們要以慈悲來處理他人與我之間的事,以智慧來處理我自己的事。
智慧不是理性,理性可能是智慧,但智慧高於理性。我們要講理智,便是要慈悲和智慧並用,不過兩者兼顧往往是很難的。
昨天有一個人來問我,他是一家公司的總經理,未婚,也還沒有想到要結婚,可是為什麼不結婚又不出家呢?有兩個原因:他的母親需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