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輕的過失用責心懺悔,重的則要對人懺悔。對人懺也依情節輕重而分對一人、多人及二十人僧眾懺悔的不同,藉人及公眾的約束力,來幫助自己的精進和清淨。

沒有慚愧心的人,應該經常反省,若未對己、對人負責任,則須懺悔。唯有自動自發的懺悔,才能與慚愧心相應;若是受人指摘、告發而不得不懺悔者,便不算是真有慚愧心了。

一個修行人,首先須對自己負責任,既已發心成佛,便要發願度眾生,若發了願而未負責任,應生慚愧心,慚愧心生不起,則要懺悔。若能以懺悔與慚愧心相應,此願便會逐漸成長。

不是僅發一次願就可完成的,需要天天生慚愧心、天天修懺悔行、天天發大願心,但到了八地菩薩的果位,悲智自然運作,便不需要再發願。凡夫以業力而受生死苦報;菩薩以願力而入生死救度眾生。以業力入生死者,如進監獄受刑,是被動而沒有自由的;以願力入生死者,則如到監獄弘法,是出於主動,能夠自由出入的。以願力入生死者是菩薩,而以業力入生死者是凡夫。

若說菩薩以願力入生死是出入自由,以業力入生死的凡夫,是否也有自由出入之可能?是的,只要我們的信願堅固,加上精進實踐,便能得到自由。故知凡夫也有可能得到生死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