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更應該用佛法來感化他們。

在佛教中有大乘佛教及小乘佛教之分,而大乘佛教往往指責小乘佛教的聖人是「自了漢」,只求自利自度,而不想救度他人。然而,如果一個人能夠自身清淨、自心清淨,那又有什麼不好?一個身、口、意三業清淨的人,自己能夠得到解脫,至少這種人對我們的社會不會有不好的影響,甚至於他們還能影響其他人,這豈不更好嗎?「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這般的「自私」又有什麼不好呢?

二、「自私」未必不好


我們可以把「自私」提高層次,解釋為「自我」及「大我」,像這種層次,自私的意義就更好了。舉例而言,《老子》第七章:「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這幾句話的意思是說,聖人處處謙讓反而得到眾人的愛戴;捨己為人,結果是身受其益;因此,我們可以把一己之「自私」擴大到全體的「自私」,如此,這個一己之我便可小可大了。我們雖然是一個獨立的個人,但是如果我們把自己擴大到全臺灣乃至全中國子民的層次,那當他國對我們有所欺侮時,自然就會有同仇敵愾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