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自私可以說是健康的心理,它並不是壞事。既然自私的心理是很正常的,那麼,推己及人,我們也要想到別人也有權利要求擁有這樣的心理。但是,若因為自私自利而損及他人,則是惡業;我們需要的是自私自利而無損他人;當然,最好是直接自利,也間接利他。一般人的自私自利,對於他人是可惡可善的,而且多半是善少惡多;只有賢者的自私自利,才是唯善無惡的,這就是儒家所講的:「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因此,佛教徒的慈悲心懷,其實就是自私及自我的昇華和解脫。慈悲是奉獻自我而為眾生帶來幸福、快樂;是奉獻自我而解除眾生的災害及苦難。慈,是給予眾生快樂、幸福;悲,則是替眾生除苦難及煩惱。
四、慈悲三層次
慈悲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生緣慈」。在這個層次裡,慈悲是有對象、親疏、厚薄、輕重的,也就是說,我們首先要從自己的親人、愛人而擴大到陌生人,從慈悲人類而至微小的動物。如果我們對自己的親人都沒有好好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