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無我」就是沒有主觀的我,也沒有客觀的對象,既沒有你我、眾生的空間,也沒有壽者的時間。推究此理,佛度一切眾生,乃是眾生自度,佛卻未度任何眾生。既然無我了,那會有什麼我相、人相、你度我、我度你?
從自私到無我,並非一蹴可幾,很多人天天講「無我、無我」,然而,他們的我執自私卻是最深的。因此要達到無我的修行境界並不是那麼容易的。
七、省思自我,消融自我
首先,我們要發現自私的我並認清自私的我。如果我們能經常自我反省,就會逐漸發現及認清自私的我。而在自我省思的方法上,我們可以念佛、禪坐及修定,使我們的心理越來越平衡,越來越平靜。當我們的心越趨穩定平靜的時候,我們就越能省思及意識到自我存在的價值。一個沒有修行的人,往往不知其存在意義為何,所以會充滿了煩惱及憂慮;而一個有修行的人,當他一有煩惱憂慮的念頭時,他就會去尋找煩惱的根源並進而對治、化解它。經由這樣的步驟,一個修行者將更能瞭解到自私的我,並認清自私的意涵。
其次,我們必須要化解、消融自私的我。就好像是在一個大水缸裡,原本它的水是很混濁的,然而,經過一再的沉澱及滌清過濾之後,就越來越清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