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自私自利而不顧及相關的全體大眾,那自然是不好的,它的結果往往是害人害己。然而,如果自私自利而不傷害他人的話,那便不算是不好,甚至我們可以說他是好人呢!自私的目的如果是為了利益他人、自利他利,這樣的人應該可以說是善人。舉例而言,佛教徒先自我進修,再奉獻自身,為了自己成佛道,先去聽聞佛法、淨化身心,然後再以所知所學,教導他人,救濟眾生,像這樣的「自私」有什麼不好呢?

六、放下主觀,隨緣運作


從自私到無我是人生修行的境界。那麼,什麼是「無我」呢?所謂「無我」是要放下主觀,不計較自我的價值,但隨因緣的運作。如此,我們自然就會捨己從人,不堅持自我的立場,但求有利於他人;不會考慮自我的安危,但願有助於他人。最後,就可以達到賓主皆無的無我境界。

《金剛經》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就是無我的境界。所謂的我相,就是自我意識的存在,而人相是對象意識的存在,至於眾生相,則是指意識到自我及許多對象的存在,而所謂的「壽者相」就是指主觀的我以及客觀的所有其他眾生的活動,他們在時間的關係上持續不斷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