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出世間、入世、化世、救世的層次,也就是人間、天神、阿羅漢、菩薩和佛五個層次。
人間是從做人的基礎開始,履行應盡的義務,合乎人間的道德標準;如果一切貢獻和付出超越於人的層次,便可得生天界的果報;阿羅漢雖然付出對於社會的關懷,但是從不寄望自己的成就有所報酬或回饋,並且也不執著、留戀這世間,因此證入涅槃,從此不再生於人間,稱為出世。
菩薩由於慈悲的願心,發願生生世世在人間幫助、關懷一切眾生,因此並不以小乘的涅槃為依歸;直至慈悲與智慧修行圓滿,也就是菩薩道的完成,便成佛道。
因此,要發願成佛,首先要盡人的義務,把做人的本分做好,從人間的層次順次提昇;否則,人間的責任尚未完成卻終日指望生天或成佛,那是不切實際。
由此可知,行菩薩道的開始,是以盡人的責任為目標。因此,菩薩會以種種不同的身分示現;而且菩薩是入世的而不戀世,所以他們只管承擔責任,不斷努力提供世間所有人的便利和度脫各種苦難,不在乎一切權利和物質的享受。當然,如果是實至名歸,必須要接受的,接受了亦無妨,例如今天我被安排在這高位置上,是因為演講的需要,而我本人卻並非為了追求這個位置而來演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