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無知
般若無知,運六通而弘四智。
般若(Prajñā)有智慧、慧、明、清淨、遠離等意思。
在中國佛教諸家之中,有將般若的功能型態,分作二類、三類及五類的不同。
- (一)二般若:也有三種分法:
1.《大智度論》卷一百說:(1)共般若,為三乘共同修證者;(2)不共般若,唯對天台宗所判的別、圓二教之菩薩證者,不與二乘相共。
2.《地藏十輪經》卷十及《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三說菩薩般若有二種:(1)世間般若,未行寂靜而常行有見有相之般若;(2)出世間般若,心如虛空,平等寂滅,離諸名相之般若。
3.《華嚴經大疏》卷一則說:(1)實相般若,(2)觀照般若。
- (二)三般若:有兩種分法:
1.《金光明經云義》卷上:(1)實相般若,為般若之理體,為眾生之本真,離一切虛妄之相;(2)觀照般若,乃為觀照實相之實智;(3)方便般若,為分別諸法之權智。
2.《僧肇論》:(1)實相般若,(2)漚和(方便)般若,(3)大慧(不取有無,不墮二邊)般若。
3.法藏的《般若心經略疏》:(1)實相般若,謂所觀真性,(2)觀照般若,謂能觀妙慧,(3)文字般若,謂能詮之經教。
- (三)五般若:見於長水子璿所錄的《金剛經纂要刊定記》卷二:「般若種類,諸說不同。準《大智度論》說,有三種:1.文字,即能詮教;2.觀照,即能觀智;3.實相,即所觀境。羅什後來開為五種,於觀照中開出眷屬,即隨行五蘊及煖(頂、忍、世第一法)等善根;於實相中開出悟境,即俗諦境。」也就是:1.文字,2.觀照,3.實相,4.眷屬,5.境界的五種。
〈顯宗記〉所說的「般若無知」,原出於僧肇的《般若無知論》,論中引了《道行般若經》卷一:「般若無所知,無所見。」(
案:原經文是「何所是菩薩般若波羅蜜?當從何說菩薩,都不可得見,亦不可知處。 」
)《肇論》又說:「何者?夫有所知,則有所不知,以聖心無知,故無所不知,不知之知,乃曰一切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