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經云:『聖心無所知,無所不知。』」(
此經云是引的《思益梵天經》
)。《肇論》又引《大品般若經》義說:「經云:真般若者,清淨如虛空,無知、無見、無作、無緣,斯則知自無知矣。」
依據《肇論》所說的「般若無知」,實則是由於般若即是佛心流露的清淨智慧,即是超越於有無執著而取中道實相的淨慧功德,所以不能以有所知及有所不知的相對論,來形容清淨的般若。內外俱照、內外寂然、照則透徹、寂則不動,便是般若無知的內容。
〈顯宗記〉的作者神會禪師,既是六祖惠能大師的弟子,應該也是受到《壇經》影響的,敦煌本《壇經》云:「何名般若?般若是智慧,一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名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又說:「我此法門,從八萬四千智慧,何以故?為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若無塵勞,般若常在,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莫去誰妄,即自是真如性,用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見性成佛道。」
依《壇經》的意思,但能一念不愚,便是一念般若行,念念不愚便是常行般若行。而這般若之名,是為對治凡夫眾生的八萬四千煩惱塵勞而生起,如果已經沒有煩惱的塵勞,那就是無念、無憶、無著的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