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佛法不講形而上的本體論,為了便於一般學者理解起見,權且循著哲學的觀點,將佛法的觀念介紹出來。現在就「唯心」的心字,分作本體和現象的兩個論點來討論。
(一)本體論的心
佛教思想中的本體論的心,又可分作清淨心、真妄和合心的兩類:
-
清淨心:是講絕對的圓滿,亦即是萬法的根本,例如唐譯八十卷《華嚴經》卷一九「覺林菩薩章」中所說:「心中無彩畫,彩畫中無心,然不離於心,有彩畫可得。」又說:「彼心恆不住,無量難思議,示現一切色,各各不相知。」這是純淨心中,示現一切法,法本無淨穢,故心亦常清淨。現實世界之有淨有染,與清淨的本源心,沒有關係,那是由於凡夫眾生的煩惱妄想和執著所致。雖然有人會懷疑,本來清淨的心中,何以會產生不清淨的妄心和妄法,但是,從清淨心的立場,看一切法無非是清淨心的自然如此。所以當釋迦世尊成道之後,最初發現的真理是:「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也就是說;眾生雖分有六道和四生,眾生之為眾生,乃是由於眾生迷於生死,雖有生死的現象,以佛法的立場看,卻有並未離開清淨本然的佛心,眾生心中雖覺有虛妄,佛心中則恆是一片真實。
-
真妄和合心:清淨心的理論雖極超越,尚有許多人要問:既然本來清淨,又從何而來種種煩惱雜染的生死現象呢?因此,佛學之中又有一種對於「心」這個問題的解釋,即是以《大乘起信論》為中心的如來藏思想。闡述如來藏思想的經論有不少,例如《大般涅槃經》、《大法鼓經》、《勝鬘經》、《如來藏經》、《楞伽經》、《無上依經》、《不增不減經》、《大乘密嚴經》,以及《寶性論》、《佛性論》等。由清淨的真如心,而有空如來藏與不空如來藏(如《勝鬘經》),又由真如心而開出不生滅與生滅的二門(如《大乘起信論》),如來藏隨淨緣,則為清淨真如心;如來藏隨染緣,則成生死的第八阿賴耶識。由此而形成了真妄和合的心。在《楞伽經》中稱:「寂滅名為一心,一心名為如來藏」,此處並無真妄之分,但在《勝鬘經》的空如來藏是指清淨心,不空如來藏已有染淨的功能在內。《大乘起信論》則明白地指出如來藏是隨緣的真如心,是真妄和合的心,亦即是在染則染、在淨則淨的眾生心了。
清淨的「一心」也好,素樸的如來藏也好,生滅與不生滅和合的真如心也好,都是為了指出眾生的形而上的本體是什麼。雖然世間法都想追問萬法的起源與結果,佛法為了不願墮入神我外道的一元論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