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僧團的實質而無固定的建制


出家的弟子們,最初並無寺院可居,他們如閒雲野鶴,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托鉢乞化千家飯,身披糞掃百衲衣。他們追隨佛陀,周遊弘化,或者離佛獨行,各化一方。佛陀絕不像後代寺院的住持們,要為大眾的衣食張羅。但是,他們每到一處,縱然臨時息腳,也要為他們自己劃定一個範圍,稱為結界。凡在這個範圍內的出家人,便自然地成為一個僧團,要一同誦戒,一同舉行羯磨(會議)。任何人要離開甲地去乙地時,均可自由作主。到了後來,雖有了僧舍的建立以及寺院的出現,但仍流行著這樣的一句話:「千年的常住,雲水的僧」。寺院永屬十方的,僧人可以自由自在地來往於十方的寺院之間,這實在是自由生活的最可愛處了。

2佛的弟子可以各隨其意而各修其法


佛是究竟圓滿了的完人,但他對於弟子們的修學指導,絕不做硬性的規定,只要在原則上不違背佛法,弟子們要如何,盡可以照著他們自己的性格和興趣而修行。不像耶穌對於門徒的選擇時,要人人都得學他自己的模樣去做(請參閱拙著《基督教之研究》第四章第二節)。

因此,我們通常知道,佛的十大弟子,各有一門專長。又在《雜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