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已成佛道。」這好像是說塔與廟,都是佛教原始就有的道場了。其實不然,現在分別說明如下:

塔之為物,純為佛教的首創。佛教未入中國以前,連「塔」之一字,在漢文中也是沒有的,中國造塔(註三),有史可據的,最初是唐太宗貞觀三年(西元六二九年),在長安大慈恩寺所建的雁塔。

塔是梵語的譯音塔婆的略稱,塔的中譯名很多,例如:浮圖、兜婆、偷婆等,但此等均為窣堵波(Stūpa)的訛譯。另有稱為支提或制底(Caitya)者,也是塔的別名。

佛陀尚未入滅之時,最初是因弟子們想念佛陀,當佛陀要離開一個地方到另外一個地方去時,便將頭髮和指甲取下來,交給弟子們供養,弟子們便做了塔來貯藏供養。塔的大小是不限制的,有的比房舍還要高大,有的則可以捧在手上行動。後來有比丘亡故了,佛陀允許做塔供養,並且對於做塔的方式也有了規定,以其證果的高下,層級也就不同。但在佛經中的記載,已有一些出入,如《十二因緣經》與《涅槃經》的規定,是不相同的。

自佛陀入滅之後,由於舍利的分布,所有的佛塔也多是佛的舍利塔了。後來雖無佛的舍利,但有佛法,也為之建塔,這是因為建築佛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