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無德者的處身於社會,不唯無益於社會,且將成為社會之毒。但是今日社會的教育,求學的人,固不希望學道,教育的人,亦多無道可傳。所以師弟之間的關係,沒有情誼,沒有恩惠,所有的只是經濟價值的各取所需。

在佛教,佛弟子一開始學佛,便成了三寶弟子,對於佛法與僧,即須執弟子之禮。學佛的目的,是在求法,是在學道。法由僧說,道由僧傳,所以佛陀入滅之後的佛教,雖稱三寶,但三寶之總持,三寶之代表,三寶之主體,全部結集於僧寶之中。故此皈依三寶,而以三寶為師,實際上則以僧寶為師,學人之執弟子禮的實際對象也在僧寶,可見僧寶之地位,也就是導師的地位,僧寶的尊嚴,也即代表了三寶的尊嚴。因此,僧寶之在佛教中,應該是極其神聖也極其崇高的。不過,皈依佛教,要向僧寶執弟子禮,要恭敬供養僧寶,目的是在學佛,是在求學成佛之道。成佛之道的道行的具體表現,乃是戒定慧的三學。那麼,戒是什麼?定是什麼?慧是什麼?戒是不行惡,定是放得下,慧是看得透。然而,我人之學佛,並不是從看得透開始的,而是從不行惡開始的,如果既在為非作歹,又是利欲薰心,那裡還能看得透事物之真理所在呢?所以僧寶之為人師表,首要工作不在其他,乃在個人之德行──戒行之表現,以身示範,不唯消極的諸惡不作,更要積極的眾善奉行,然後則持之以定(放得下),示之以慧(看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