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限度他之能現僧相,在學佛的進程上,已較在家弟子超前了一步。我們知道,諸佛菩薩成佛之最後階段,都是現的僧相,僧相之可貴也在於此。尤其既現僧相,必須學戒持戒,學戒不能持戒,稱為犯戒,犯戒的人便是知法犯法,知法犯法者所感的惡果報應,將比沒有學戒者為深為重,為久為大。可見現了僧相,徒有僧相之表沒有僧格之實者,所要付出的代價也是大得驚人的。同時菩薩以眾生為福田,眾生則以僧寶為福田,我人種田,只要有田可種,只要種子不壞,自然會有收成。佛陀之要如此說法,目的並非為了袒護那些犯戒的僧人,而是希望維持整個的僧寶。如果在家學人只對大善知識如佛陀這樣的人,才予恭敬供養,其他行持威儀均不足與佛陀相比的比丘,便不予理睬,那麼佛陀的弟子,都將無法生存,佛陀滅後,也將不再會有僧寶的存在。但是,沒有僧寶,佛教也就無從住世,無由化世。因為人的習性,總希望有一較好對象的選擇,那麼德學超群的比丘,固然不乏來自四面八方的供養,而初出家的人,卻要受寒挨餓了。然而,德學超群者乃是其功行漸進累積的結果,卻不會沒有初出家時的平凡階程。如果只敬仰供養其德學超群的結果處,忽略卑視其平凡階程之起步處,此種心理,實似一種趨炎附勢的阿諛態度。

當然,這是一種理論、一種觀念,要使其成為完整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