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我們更可進一步說:師者師其先聞,學者學其專攻;師者不必定於師之一尊,學者不必限於學之一位;師可以為師,弟子亦可以為師;弟子可以為弟子,師亦可以為弟子。相互為弟子,以此教學相長,共為師友,亦師亦友,即友即師。所以我們常常聽說:「三分師徒,七分道友。」沒有成佛,誰都不敢承認自己的一切,都已學到了家。必須常存一種虛懷若谷之心,不恥下問。所以孔子要問禮於老子,問官於郯子,問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而要入太廟每事問,要說稼圃種植之道,吾不如老農老圃。

根據佛教的律制來說,師永遠是師,弟子亦恆久為弟子,和尚與阿闍梨,不會再成為弟子的弟子。比丘不會再成為沙彌的弟子,出家人也不會再成為在家人的弟子。這是法統也是倫理,正如既為父母者,絕不會再成為其子女的子女一樣。但是,在學與道的面前,卻又未必如此了,佛陀時代有的老比丘,無知無學,所以要向少年比丘學,除了不禮少年比丘足,一切均以師儀相待。佛也許可須達長者教新學比丘,五通居士教比丘尼,比丘可向沙彌學,也可向比丘尼乃至沙彌尼學。此正如兒子為大學教授,父亦未嘗不可從之聽課一樣。可見師弟之道的互為師弟,亦不逆於父子之倫。其實師者範也,師者表率也,人之徒有師名,而無師實,自己亦須反問於心:我之足以為人模範,為人表率者,究竟有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