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書店都會陳列佛書,而出版佛書、推廣佛書的發行量,則是商業行為的文化服務,不是印贈善書似地為求功德而廣結善緣。
至於善書與佛書的界限,確有重大的區別。佛書雖可以印贈善書的方式,來普遍分送,但佛書有別於一般的善書,則無庸置疑。所謂善書的定義,是指被現代宗教學者稱為民間信仰的產物,即是流傳民間勸人為善的書籍。內容兼有儒家的倫理道德,道教的祖、神、天、仙及修養,佛教的因果報應,包括了勸善、養生、勵志等的文字。採用儒家的《孝經》,道教的《太上感應篇》,佛教的《心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金剛經》、《六祖壇經》、《地藏菩薩本願經》等。另有常見的《了凡四訓》、《玉曆寶鈔》,乃是釋道雜糅的善書,但其主要來源,是藉口神仙頒授、佛祖密傳的信仰,以沙盤或借竅等方式,從扶鸞、乩童等靈媒處傳出的筆錄。由於當作善書流傳的,必須通俗、易懂、簡短,易為民間大眾所接受,始能投合儒釋道三教同源合流的民間信仰。又由於若干種佛經,也被當作善書流傳,在沙盤或借竅等靈媒傳出的筆錄中,也常見到儒釋道三教的常用語彙,因此一般人也將所有佛書視為善書。實則儒釋道三家的其他重要典籍,很少被當作善書來印贈的。
善書的體例,有歌謠,如《太陽經》、《太陰經》、《灶王經》等;有唱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