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現捉襟見肘的窘態。因此,有位住在文化館的老菩薩看見我的情形後,很同情地說我是從東老人處接受了一頂愁帽子。這頂帽子使我在一百天左右,突然白了一半的頭髮!
文化播種
根據東老人遺囑所列財團法人的目的事業,已經做和正在做的有如下各項:
(一)文化事業有四項:
-
東老人生前便勤於寫作,並從事影印《大藏經》等出版事業,民國六十九年(西元一九八〇年)我們正式成立了「東初出版社」(法鼓文化前身),除了出版文化館原有的書籍外,主要是我的著作,至今已出版了四十多種,並繼續出版新書中。
-
《人生》雜誌:在停刊了二十一年後,於民國七十一年(西元一九八二年)八月以小型報紙形式復刊。最初是季刊,第二期改為雙月刊,十三期以後至今已是三十四期,一直維持月刊的形式。發行量從最初的幾千份,增加至目前的一萬多份,訂戶約佔其中一千多戶。因此,經費來源主要是靠主動捐募及讀者發心捐贈、助印。
《人生》純粹是服務性質,為的是宣傳正信佛教,內容以我的開示為主,其他各篇文章也都很有可讀性,新聞稿倒在其次。先後已經過果梵等多位弟子的編輯,大家均很努力;自第八期開始,增加了不定期的訪問稿,許多讀者表示喜歡,我們計畫著,若因緣許可,將在五十期以後,恢復它「雜誌型」的面貌。
-
印經書贈送工作:我們曾印了《課誦本》、《地藏經》、《金剛經》的合訂本,林文忠公手書行輿日課。最近也印了「佛學小叢刊」五十開及三十二開的精美小冊子贈送,包括《怎樣做一個居士》、《怎樣修持解脫道》、《原始佛教》、《為什麼要做佛事》及為方便老年人閱讀而特別設計的《念佛與助念》。這些文字上的宣傳,希望能使得佛法普及。
-
《東初老人全集》:將東老人的遺作整理精校,集為精裝本二十五開的一大冊,現已出至六冊。
百年樹人
(二)教育事業有四項:
-
接辦佛學研究所:民國六十七年(西元一九七八年)十月,中國文化大學的創辦人張其昀先生請我和成一法師兩人接辦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最初是研究機構,聘請了正在國內外各大學或佛學院教書及學有專長的僧俗佛教學者,作為我們的研究員,每年出版一期《華岡佛學學報》,受到海內外學術界非常高的評價。民國六十九年(西元一九八〇年)起發展為教育機構,每年招收五至十名已經大學畢業的僧俗研究生,給予碩士課程的訓練,三年為期,以研讀中國佛學為主,印度佛學為副。同時,特別注重梵文、藏文、巴利文、日文、英文等語文教育。
佛研所在招收了三屆學生之後,始終無法向教育部請准立案,因此停招了一年。民國七十四年(西元一九八五年)我們另外成立中華佛學研究所,繼續招生,其課程、師資、學生、素質,都較以往更充實了陣容和內容。目前,已有兩屆學生修完學分,第三班也即將於今夏畢業。他們之中,已有人提出相當於碩士的論文,但無法授予碩士學位。更有出國深造的,像威斯康辛麥迪遜校區的梅迺文以及留學日本東京大學的惠敏法師,研究所本身及我個人都多少給了他們一些獎勵。
研究生上課不收學費,並供給零用錢的獎學金。每年的預算約新臺幣三至四百萬元,這筆錢的來源,主要是依靠我的關係和華嚴蓮社成一老法師的關係,籌募而來的。
-
三學研修院:民國六十八年(西元一九七九年)美國佛教會駐臺譯經院,為了多種因緣而停辦,遂以譯經員和幾個參加我在國內主持第一次禪七的年輕學生為成員,共十名,藉農禪寺而成立了三學研修院。不設年限,以訓練弘揚佛法及住持三寶的青年僧眾人才為宗旨。直至目前,進進出出的有近四十位,現有學員二十三名,最初,文化館每月支助三萬元經費。逐年漸減,至今文化館已無有餘力支持,而完全由農禪寺以每月教禪坐和一年幾次法會的收入自給自足。
-
獎學金的設置:以我個人在文化大學教課的鐘點費,成立了「東初老人獎學金」,專門獎勵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學生撰寫佛學論文者。另外,對留學日本的學僧也提供每年一千元美金以上的獎學金為補助。
-
教書:民國七十年(西元一九八一年)八月,我應聘為中國文化大學終身職的華岡教授,擔任哲學研究所的教職,並為文大哲學研究所及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班及碩士班的論文指導教授,民國七十四年(西元一九八五年)又應聘為東吳大學哲學系兼任教授,在學府中接引知識青年研究佛學的教育工作。
慈濟工作
(三)慈濟事業:東老人在世的時候,早已舉辦北投地區的冬令救濟,現在我們更擴大到臺北縣市的幾個老人院、教養院、育幼院和精神病院。民國六十七年(西元一九七八年),我第一次回國,發放總值約十六萬元,去年是民國七十四年(西元一九八五年),已增加至六十二萬元,今年除了冬賑發放了六十二萬元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