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論經懺佛事及其利弊得失〉一文。

金山不高而且面積也小,卻是一個能容百千僧眾,並受歷朝帝王重視、名士嚮往的叢林古剎,雖經十次以上的興廢,每每仍能仆後繼起,它的殿宇之多,亦為國內少見,民國三十七年(西元一九四八年)春,金山一場大火,便燒掉了大雄寶殿、藏經樓、留玉閣、七峯閣、玉鑒堂、雄跨堂、門梅軒、印月樓、至遊堂、永思堂、悟心堂、精法樓、祖堂樓、禪堂樓、韋馱殿、文殊閣、五觀堂、方丈室、庫房等二百幾十間,尚存慈壽塔、楞伽臺、留雲亭、天王殿、觀音閣等幾處。大陸幾次修復,又遭文革破毀,迄今尚在陸續修建,大雄寶殿預計於今(一九八八)秋落成。

正由於殿宇建築,逐級向上,循著金山的階梯長廊,棟接檐摩,密密層層,丹輝碧映,由山麓至山巔,前後左右,布滿亭臺樓閣。特別是聳立山頂的七級木造慈壽塔,極其壯麗。所以無論遠眺近觀、只見塔廟建築,不見山石,故自宋以來,就有「金山寺裹山,焦山山裹寺」之句。

金山,毫無問題,自始就是佛教道場,但於唐代曾一度撥給道教,被改為「龍遊觀」(明張萊《京口三山志》),宋徽宗政和四年(西元一一一四年),改為道教的「神霄玉清萬壽宮」(《金山志》);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西元一二九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