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至唐代的玄宗天寶十五年(西元七五六年),勅不空三藏住大興善寺之後,此寺即成為唐代弘佈密教的中心。
中國佛教的密法流傳,以唐代鼎盛。共有三位弘傳密教的功臣。第一位是由陸路來華,中天竺的善無畏,開元四年(西元七一六年)入長安,譯出密部聖典計六部十八卷。開元二十三年十月七日,以九十九歲高齡,病逝於洛陽的福先寺,遺有大弟子一行禪師(西元六七三~七二七年)。
第二位是由海路來華,南印度的金剛智,開元七年到廣州,開元八年經洛陽至長安,先住慈恩寺,後徙薦福寺、資聖寺等,譯出密教聖典十一部二十四卷。開元二十九年寂於洛陽,傳法弟子是一行及不空等。
第三位是不空三藏(西元七〇五~七七四年),他父親是北天竺人,十歲入唐,十五歲在長安隨金剛智出家,盡得師傳。開元二十九年奉師遺命並受玄宗詔書,至獅子國(現在的斯里蘭卡),隨密教大師普賢阿闍梨,學法三年,前後得梵篋千餘卷。天寶六年返至長安,玄宗親受灌頂,初住淨影寺,次住保壽寺,最後則住大興善寺。「安史之亂」後,不空為肅宗授轉輪王七寶灌頂。代宗時,勅征大德四十九人,常住大興善寺,每年正、五、九的三個月,於該寺開壇灌頂,教化文武百官以及廣大四眾。不空譯《密嚴》、《仁王》二經,代宗親為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