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從不自在而發現假自在,然後通過大自在而得究竟自在,這是學佛的旅程。

第三晚的「平常身心」是說明從平安的身體、平靜的心理而做到日日是好日的程度,同時分析現代人的身心是緊張、空虛、受到環境刺激的、又是無所適從的。但是禪的功能能夠達成:1.身體的健康,2.心理的平衡,3.精神的昇華等目的。至於禪宗所講的平常身心,生老病死的身體就是四大和合的身體,如果不知它是假、是妄,其虛妄的貪愛執著就是煩惱,相反的就是智慧,就是解脫。所以四大和合的肉身就是平常的身體,迷者因此生煩惱,智者因此證福慧。至於平常的心就是我們待人接物起心動念的那個心,在凡夫說那是煩惱,在智者說那是智慧;用之得法,平常心就是菩提道,用之不得法,平常心就是煩惱業。如何用之得法?那就像一位源律師問唐朝的大珠慧海禪師:「如何用功?」師答曰:「饑來喫飯困來眠。」問曰:「一切人總如同師用功否?」師答:「不同。」問:「何故不同?」師曰:「他喫飯時不肯喫飯,百種須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也就是心無二用,不要雜用或妄想紛飛,那就是用功,就是發現平常心的最好方法。因此《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亦不可得。」這不可得的心,就是平常心。明知過去已經過去,未來還沒有來,現在正在過去,還要思前想後自煩煩人,那就是迷失了平常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