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南嶽慧思禪師,就有末法時代已經開始的信仰。當時他的弟子靜琬,便擔心佛教很快就會被毀,所以發起了石雕佛經藏於山洞的運動。
雖說石刻佛經,在隋代之前的北齊時代已經開始,例如北響堂山、南響堂山的石窟內已經有了《文殊般若經》、《彌勒成佛經》、《華嚴經》、《般若經》等的石刻,但是,規模最大,延續最久的,要推河北省房山縣的石經山了。那是雲居寺的創建者靜琬大師從隋煬帝大業年間(西元六〇五~六一六年)至唐太宗貞觀十三年(西元六三九年)遷化為止,一共經營了七個石室於其四壁及其室內嵌滿藏貯了石經之後便予封藏起來。這是有名的所謂「琬公七窟」。當時的主要施主是隋煬帝,參與工作的尚有玄導和僧儀。此後,於唐玄宗開元及天寶年間(西元七一三~七五五年),又得到玄宗第八妺金仙公主的資助,而由惠邏、玄法主持雕刻。到現在為止,在石經山的頂上還有一座金仙公主的紀念塔。由於帝王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