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顯通寺,古名大孚靈鷲寺。漢明帝時,滕蘭西至,見此山,乃文殊住處,兼有佛舍利塔,奏帝建寺。謄以山形若天竺靈鷲,寺依山名,帝以始信佛化,乃加大孚二字。大孚,弘信也。元魏孝文帝再建。環匝鷲,置十二院。前有雜花園,故亦名花園寺。至唐太宗重修。武后以新譯《華嚴經》中,載此山名,改稱大華嚴寺。觀國師於中造疏。至明太宗文皇帝敕重建,感通神應,自昔未有,故賜額大顯通。古傳中有兩堂聖眾,非戒定慧全者,莫預此寺。自明初以來,敕旨護持,凡十餘道。永樂三年,設僧綱司,率合山僧祝釐,本州月給僧糧。至嘉靖間始革其糧。

從這一段文字的記載可知,該寺原名大孚靈鷲寺,是始於漢明帝時的古剎,又經過元魏的孝文帝、唐太宗、則天武后、明太祖、明成祖等歷朝的再建、重修、重建、護持。在則天武后時,改成大華嚴寺,明太宗時改為大顯通寺,而且華嚴宗的第四祖清涼國師澄觀,乃在該寺造《華嚴經大疏》。關於清涼國師在該寺的情形及其撰寫《華嚴經大疏》的感應事蹟,見於《宋高僧傳》卷五者,謹抄錄如下︰

大曆十一年(西元七七六年)誓遊五臺,一一巡禮,祥瑞愈繁,仍往峨嵋求見普賢,登險涉高,備觀聖像,卻還五臺,居大華嚴寺,專行方等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