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寺主賢林請講大經,并演諸論,因慨《華嚴舊疏》文繁義約,惙然長想,況文殊主智,普賢主理,二聖合為毘盧遮那,萬行兼通,即是華嚴之義也。吾既遊普賢之境界,泊妙吉之鄉原,不疏毘盧有辜二聖矣。觀將撰疏,俄於寤寐之間,見一金人,當陽挺立,以手迎抱之,無何咀嚼都盡,覺即汗流自喜,吞納光明,遍照之徵也。起興元元年(西元七八四年)正月,貞元三年(西元七八七年)十二月畢,功成二十軸,乃飯千僧以落成也。後常思付授,忽夜夢身化為龍,矯首于南臺,蟠尾於山北,拏攫碧落,鱗鬣耀日,須臾蜿蜒化為千數小龍,騰耀青冥,分散而去,蓋取眾乎教法支分流布也。
我們知道中國華嚴宗的建立,當然是從杜順、智儼、法藏三代的發展弘傳,而到清涼澄觀乃總其大成。《華嚴經大疏》在華嚴宗歷史上的地位相當崇高,那固然是出於澄觀大師本人的智慧和學養,如果不是五臺山大華嚴寺的靈秀感應,應該也不可能在不到四年的時間完成了這麼一部偉大的鉅著,後來他對華嚴的弘揚,也不會具有如此大的信心與感化力。這都是他在大華嚴寺那一段期間所完成的功德。
我們從收在《大正藏》中的《高僧傳》、《古清涼傳》、《廣清涼傳》等史傳資料中,可以發現,顯通寺應該是五臺山最早而最大的一座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