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張商英敍述︰他於宋哲宗元祐二年(西元一〇八七年)六月二十七日所見到的真容院的情況︰「至真容院,止於清輝閣,北臺在左,東臺在前,直對龍山,下枕金界溪,北浴室之後,則文殊所化宅也。」

從這段描述可見,站在菩薩頂看四周的環境,有如人間的仙境,有山,有水,而它的位置又在高高的山頂。

另從文人詩句的描述,所見菩薩頂的風光︰俯視則「群山皆北向,二水自南流。」仰視則「林煙籠紺殿,幡影掛朱樓。」遙見山頂僧人往來活動,則頗有「僧棲雲外樓」的意味。無怪乎施耐庵寫《水滸傳》時,把書中的魯智深到五臺山出家的地方,便選中了菩薩頂,大鬧五臺山「醉打山門」的一段精彩描述,也就是菩薩頂的這座山門了。

當我們進入菩薩頂之前,先看到一座華麗的照壁,上以黃琉璃瓦覆頂,下以須彌座為基。繞過之後,就是一道一百零八磴的石階,猶如天梯似的直達山頂。隱約看到「靈峯勝境」四個金碧輝煌的大金字橫寫在正中門樓上。這種景觀,讓人懾伏,令人嚮往,神話中所謂的南天門,大概也不過如此的景象吧!其實,我們在走出顯通寺之後已經攀登了兩處的石階,讓我們級級上升,使人感到越來越跟偉大的文殊菩薩接近了。現在又有這樣長的一道石階呈現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