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意著世間的凡夫有一百零八項煩惱,必須奮起勇氣,努力超越,每跨一磴石階,便等於消除一項煩惱,走完一百零八磴,則丟盡所有的煩惱,而達到清涼的菩薩境界。
到達山頂邊的大牌樓前,向四周極目遠望,南可見錦繡峯的南臺頂,東可見望海峯的東臺頂,西可見翠岩峯的中臺頂。又可鳥瞰以臺懷鎮為中心的十七座寺院,就好像是到了三十三天宮的須彌山頂。
菩薩頂原有土地四十五畝,殿堂樓房四百三十多間,綿亙一里多長。現存土地三十畝,殿堂樓屋一百一十間,乃係清朝康熙年間(西元一六六二~一七二二年)重修。穿過大牌樓之後,有一座山門,單檐歇山頂,入此門數幾步,便是天王殿。再進去則是大雄寶殿,這座大殿,面寬七間,重檐歇山頂,須彌座式,特別是上面的彩繪極富宮廷風味,以龍鳳為主黑線點金,稱為「金線龍鳳」,此在清代建築彩繪中,僅次於皇宮的「龍鳳和璽」,與五臺山其他寺院的「蘇式彩繪」相比,高過一等。大雄寶殿之後是文殊殿,又稱「滴水殿」,因為殿檐中間的一塊瓦上,不論春、夏、秋、冬,亦不論陰、晴、雨、雪,終年滴水。
菩薩頂的殿堂,是典型明清的宮殿建築,殿頂所用的琉璃瓦,主要是金黃色,也有少許綠、藍、白、赭等色。這也是五臺山所有寺院群中的最大特色,此在北方的其他古寺院中難得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