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宅清涼 201

二八、廣濟茅蓬


離開殊像寺就到碧山寺,它的另一名稱是廣濟茅蓬。

碧山寺位於臺懷鎮寺院群區東北方約兩公里半處的山坡上。該寺的命名,是因坐落於五臺山的北山,是在北臺頂落脈之處的山巒下。寺南有華嚴谷,寺西有樓觀谷。五臺山主要的河流「清水河」,就在它的東側通過,事實上在它附近是由三條溪水,匯為一道清水河。可見此寺,山清水秀,風光明媚。

碧山寺坐北偏西,隔華嚴谷與對面山坡上的西天寺遙遙相對。全寺紅牆圍繞,佔地面積二十二畝五分。有殿堂樓閣,禪舍寮房一百零八間。寺前有照壁牌樓,牌樓為四柱三樓,斗拱建築,明樓正中,前後分別嵌有「清涼震萃」和「蘊結靈峯」的金字匾。過牌樓有一段引路,接山門兼天王殿的月臺,引路兩旁是松杉林子。月臺上有大石狻猊一對,張牙舞爪,鎮守著山門。一進山門,中軸線上有四層大殿︰天王殿、雷音殿、戒壇殿、彌勒閣(藏經樓),後面緊靠北山巒,從照壁牌樓到彌勒閣的北山巒,一層比一層高,呈臺階式形狀。兩翼是配樓禪房、鐘鼓二樓、伽藍殿、祖師殿。整個寺院,布局嚴謹,建築古樸。

▲廣濟茅蓬的彌勒閣(藏經樓)。



碧山寺相傳創建於北魏,根據該寺戒壇殿前有「敕賜普濟禪寺碑」一通,記載了明憲宗成化二十二年(西元一四八六年)由臨濟宗第二十六世孤月禪師發心重建,皇帝命名為「普濟禪寺」,後經明孝宗弘治(西元一四八八~一五〇五年)、明武宗正德(西元一五〇六~一五二一年)、明世宗嘉靖(西元一五二二~一五六六年)、清聖祖康熙(西元一六六二~一七二二年)等各代都有修飾。到清德宗光緒三十二年(西元一九〇六年),由乘參、恆修二比丘,發心在北臺麓修了一座茅蓬,名為「廣濟」,接納四方緇素,來山掛單共修,後向碧山寺購買東房數間,就將該廣濟茅蓬搬進了碧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