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了智化寺「京音樂」的研習、傳授、演奏、錄音、錄影等工作。
其實中國大陸對佛教音樂的發掘和研究,除了北京的智化寺,還有天津的佛樂團、上海的梵唱團及梵樂團都在進行著佛教音樂復興及改良的工作。
佛教的所謂梵音和梵唱也不是一成不變,根據大陸學者田青的研究,中國佛教音樂史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1.佛教初弘期的「西域化」階段,2.自東晉至齊、梁的華化及多樣化階段,3.唐代的繁盛及定型化階段,4.宋、元以降直至近代的通俗化及衰微階段。
我們現在所見的佛教音樂即是屬於第四階段。雖然木魚、磬等法器屬於佛教所特有,而其他音韻已跟早期天竺傳來的梵樂大有出入。特別是流傳於福建、廣東、臺灣諸地的佛教唱誦,跟傳自天竺的梵樂的風格相去甚遠。那是受了當時、當地、民情、風俗、文化背景的影響演變而來。所以在整個的中國南方和北方、西南和西北固然各有特色,就是在江南的江、浙兩省的幾個主要寺院之間,也有若干出入。因此,在今天的學術風氣推動之下,發掘、研究、錄製和推展佛教音樂的呼聲,不僅在中國大陸可聽到,也在臺灣、香港等地流行。例如天津的中國音像大百科編輯委員會錄製了「津沽梵音」一套兩卷,包括開彈鈸、行道章、雁過南樓、蘭花梅、爐香乍爇、香雲蓋、五方佛、稽首皈依、往昔所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