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頂寺建於雞足山的極頂,原名天柱峯,明弘治年間(西元一四八八~一五〇五年)有僧人在此建庵;到嘉靖年間,大理李元陽在此創建「普光殿」;到萬曆二十八年(西元一六〇〇年),創建七級正方形「光明寶塔」,以石材為基礎,磚做塔身,銅為塔頂,高約十丈。萬曆和天啟年間,個別建有觀鳳閣、天長閣;崇禎十年(西元一六三七年)張鳳翮在山頂築八尺高牆,周圍一百餘丈,四方各設門樓,以便向四外遠眺。由於張氏在天柱峯絕頂修建這樣巨大的工程,當時的黔國公沐天波便同意將昆明東郊鸚鵡山太和宮的銅鑄金殿,遷置天柱峯頂,並且廢除普光殿,就其殿址,建立其金殿,因名為「金頂寺」。可見此寺的現名,是始於明末崇禎時代。
此後,經清順治十一年,加以重修整建。到康熙三十年(西元一六九一年),殿閣均毀於火,唯金殿及塔獨存。康熙三十一年,山上僧人以為山頂屬火星,故自建「光明寶塔」以來,累次火災,要求毀塔,另建新閣。當時雲貴總督范承勛,同意了這項請求,拆除山上的寶塔。
到了民國十八年(西元一九二九年),雲南省政府主席龍雲,上雞足山,因僧人請求而同意在光明寶塔原址,建「楞嚴塔」,民國二十一年(西元一九三二年)動工,歷時三載,興建完成,仍以石材為塔基,青磚為塔身,方形密檐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