楫,造成船毀人亡的悲劇,於是決心開鑿佛像,減煞水勢,永鎮風濤。
佛像動工後,招引了郡吏的貪心,勒索營造經費,激起了海通的無比憤怒,他說:「自目可剜,佛財難得!」郡吏仗勢欺人,不聽勸阻,反而說:「嘗試將來!」海通大義凜然,從容「自剜其目,捧盤致之」。海通專誠一意,以致忘身的精神,使人深為感動,到了清朝,還有一位無錫的顧光旭,為他撰寫了一篇〈凌雲山海師洞記〉,相傳這位海通和尚,就在石佛後上方的崖壁,鑿洞而居,洞穴至今猶在,一九八七年,大陸政府撥款,在此洞口立碑,同時雕了一尊海通和尚石像,坐於洞旁,用資紀念。
由於鑿刻這座石佛的工程浩大,工期漫長,海通和尚沒有等到完工便去世了。後由劍南節度使兼四川採訪制置使章仇,西川節度使韋皋,先後主持其事,石佛鑿成時,建有一座跨度約六十公尺的十三重檐樓閣,覆蓋其上,名「大佛閣」,毀於明末。在佛像右側石壁上,有一條險峻的棧道,自上而下,盤旋九曲,直抵石佛的足部。因為佛像過於巨大,且從原來的岩壁開鑿而成,站在近旁,無法觀賞到他的全部,必須乘船到江面的正前方,才能看得清清楚楚,所以常有為了遊客專設的小型遊艇,在該段水面出沒。可惜江水已被附近上游的巿區以及工廠的下水道所污染,顯得相當混濁。這座大佛,現在已經不是佛教的靈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