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雲流水 41

八、法鼓山動土前的灑淨法會


自從一九八九年四月初覓得臺北縣金山鄉三界村一塊十八甲的山坡地,命名為法鼓山之後,便開始了中華佛學研究所遷建工程的策畫;也開始成立了護法會的組織,從事募款的活動,到今(一九九三)年四月,已歷時四個年頭。由於申請山坡地開發許可手續的繁複,政府監督嚴密,經過教育部、內政部、臺北縣政府審查,每一個部門,都得牽涉到十多個相關單位,經年累月。特別到了臺北縣政府,要經過兩道手續:首先,獲得開發許可;其次,申請整地工程的水土保持計畫,取得雜項執照,都要經過三次到五次專家委員會的審查。尤其我們對於山坡地開發工程一無所知,包括我們的首席顧問陳柏森建築師,因他未曾有過開發山坡地的經驗,幾乎也是處處摸索,隨時觸礁。好在我們做的是佛教教育文化事業,不是商業性的營利事業,各級政府官員及每一位審查委員,都給了我們許多指導。可是法律的規定就是規定,沒有通融的餘地。不過在這期間,我們也意外地得到了許多位專家成了我們的顧問,使我這個百分之百的外行,漸漸地變成了懂得一些頭緒的半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