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像這麼大的工程,要把各朝代的大佛像聚於一堂,重新雕刻,只可以說是相像,不會是真的一模一樣。
這座寺院從南北朝迄於隋唐時代,相當隆盛,人才輩出,唐以後就不再有歷史性和全國性的龍象出現了。
此寺的歷代高僧,先是屬於般若學系統,之後則為天臺學系統,到了明末,就變成了禪宗臨濟的系統。由於曾有智者大師圓寂於此,所以自唐宋迄今的天臺學者,包括日本天臺宗子孫,都會把此寺視作聖地、祖庭來巡禮。值得我們品味的是,魏晉南北朝時代迄於隋唐,佛教界對於當來下生的彌勒佛,有如此重視,天下大佛像之中,彌勒佛的數量,超過阿彌陀佛及釋迦佛;可知當時的彌勒信仰遠超過彌陀信仰。至於彌勒佛的身量應有多高多大?根據《彌勒下生經》所說:「彌勒身長千尺,胸廣三十丈,面長十二丈四尺。」
足徵僧護在石城山造十丈高的彌勒大佛像是取其十分之一,這是象徵追求彌勒早日下生人間的祈願。目前這尊像已全身重新貼金;中國的佛教建築物,雖然屢遭毀滅,石城山的這尊大佛像,都還能保持完整,倖免於難。
緊依大佛的石壁,建造五層佛閣,每層佛閣的前簷下,都有一方匾額,題著四個大字或三個大字,從下而上為:「寶像莊嚴」、「大雄寶殿」、「三生聖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