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八、雪竇寺的祖師們
晚餐後,我問起是否有雪竇寺的山志,這兩位年輕法師隨即拿出已經準備好的木刻本一套《雪竇寺志兩種》相贈。第一種是明末弘光乙酉年(西元一六四五年)編成的《雪竇寺志略》,只有三十九頁;第二套是順治及康熙兩朝之間編成的《雪竇寺志》,共十卷,訂為四冊。康熙之後就沒有雪竇寺的資料了。但是從這兩本老志中,可以看到迄明末為止,雪竇寺的興廢沿革。
明末時代所知雪竇寺規模相當大。那時有三殿、十二堂、三樓、四閣、二塔、八亭、十一庵、三個下院。
志中所錄自唐至北宋的高僧傳略,也有四十七人,眾所周知的則有:
-
五代的智覺延壽禪師(西元九〇四~九七五年):他於後周太祖廣順二年(西元九五二年)來到雪竇山,至北宋太祖建隆元年(西元九六〇年)遷到杭州靈隱寺為止,在此住了八年。此於第五〇篇及第五五篇已經介紹了一些。
永明延壽對中國佛教最大的影響,是禪與淨土的合流。在禪的系統屬於法眼宗的傳人,由於他在智者禪院製了二鬮:一是一心禪定,二是萬善生淨土,連抽七次都抽到萬善生淨土,因此提倡禪淨同源。一直到現在的中國佛教,還是普遍受他的影響,除了少數人之外,多是禪淨雙修的。另在《宗鏡錄》的立場,他把性相二宗會合理解,融合介紹,因而使他成為明末蕅益大師所「私淑永明」,「祖述永明」的人。晚近的太虛大師,主張八宗皆圓,也是受到《宗鏡錄》的影響。 -
宋朝的明覺重顯禪師(西元九八〇~一〇五二年):根據其傳記的記載,他生於北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西元九八〇年),北宋真宗咸平年間(西元九九八~一〇〇三年)出家,嗣後在智門光祚禪師門下參學時,問:「不起一念云何有過?」智門即以拂子打其口,師擬開口,再挨打,因此豁然開悟。北宋真宗乾興元年(西元一〇二二年)擔任雪竇山資聖寺的住持,一住三十一個年頭。圓寂於北宋仁宗皇祐四年(西元一〇五二年)。他在主席雪竇山寺時代,龍蟠鳳逸之士,四海雲集,法道大振,因此而得皇帝賜紫袍,並加封「明覺禪師」號,他撰有《頌古百則》,明禪門玄旨,並且集有《明覺禪師語錄》六卷,他是屬於雲門宗系統。 -
別峯寶印禪師:幼通儒家六經,出家聽《華嚴經》、《大乘起信論》,後參巖頭,以「起滅不定時如何」啟悟。後又參圜悟,以「從上諸聖以何接人」語相契,嗣謁大慧,受印可。此後在四川連主數剎,出三峽,便住保寧、金山、雪竇諸寺。曾蒙宋孝宗皇帝召於選德殿,稱旨入對。寂於南宋光宗紹熙元年(西元一一九〇年),謚號「辯辭禪師」。 -
無準師範禪師:他在參破菴先禪師時,有人請益「猢猻子話」,即於侍傍大悟玄旨。他先後曾主席明州(杭州)的清涼寺、潤州(鎮江)的焦山、奉化的雪竇寺、寧波的阿育王寺。嘗蒙宋理宗召對於修政殿,賜金裯僧衣;又宣旨於慈明殿,陞座說法,皇帝垂簾而聽,賜號「佛鑑禪師」。圓寂於南宋理宗淳祐九年(西元一二四九年)。 -
太虛唯心大師:生於清德宗光緒十五年(西元一八八九年)寂於民國三十六年(西元一九四七年),浙江崇德人。十六歲出家,十九歲於慈溪汶溪的西方寺閱藏經,即有悟境現前。在其《自敍傳》中,對此經驗,有如下的記述:「積月餘,《大般若經》垂盡,身心漸漸凝定。一日,閱經次,忽然失卻身心世界,泯然空寂中,靈光湛湛,無數塵剎煥然炳現,如凌虛影像,明照無邊。座經數小時,如彈指頃;歷好多日,身心猶在輕清安悅中。」
從此以後,他所學的不論佛學與世學都能隨心活用,後來到了二十六歲掩關,又有一次開悟的經驗,開拓了他的宗教生命,奠定了他的菩薩心願。
四十四歲(西元一九三二年)來到雪竇寺,接受蔣中正先生的延請,出任雪竇寺住持。此後雖把寺務交給監院,自己經常到全國各地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