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南北長約四十公里、東西寬約三十公里,風景區的總面積一百二十平方公里,其中心位置就是九華街。

九華山的腹地平均在海拔一千米以上,九華街是屬於最低部分,海拔六百米,至於九華是以九峯得名,九峯的高度,從最高的數起,依次是十王峯一千三百四十二米,七賢峯一千三百三十七米,天臺峯一千三百零六米,中峯一千二百九十一米,羅漢峯一千二百八十米,寶塔峯一千二百二十九米,蓮臺峯一千二百一十八米,太古峯一千一百三十六米,上蓮花峯一千零四十八米。

九華山原來稱為九子山,詩仙李白(西元七〇一~七六二年)于唐玄宗天寶年間(約西元七五四年)來遊,與友人作〈改九子山為九峯山聯句並序〉,稱「青陽縣南有九子山,山高數千丈,上有九峯如蓮花……予乃削其舊號,加以九華之目」,並有「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之句。這是九華山得名的由來。李白又說:「事絕古老之口,復缺名賢之紀。」稍晚的唐代詩人劉禹錫(西元七七二~八四二年)寫〈九華山歌〉序有云:「惜其地偏且遠,不為世所稱。」可知此山直到唐末之際,尚不太為史家及文人所記所知。而它的名稱,直到明末,還有人以九華山及九子山並用。例如明末的蕅益大師住在九華街的東崖,稱它為九子別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