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阿閦佛國經》,南北傳的阿含藏、律藏、《大智度論》、《瑜伽師地論》、《清淨道論》等。在佛教史上被討論的人物思想,包括印度的阿育王,中國的永明延壽、慈雲遵式,藏傳的宗喀巴,韓國的元曉,日本的法然、親鸞、日蓮等。

我對於本屆學術會議的召開,有兩點感想:第一,是在開幕詞中所說,在人間性及其現代意義的原則下,各系各派的佛教之間,每一個學術的領域之間,乃至每一個宗教與宗教之間,任何人都已不可能向他人堅持著說:「唯有我的信仰,我的傳統,才是最好的。」第二,我們雖然強調重視現實世間的人間性、適應性、實用性,但也必須肯定宗教信仰中的他方佛國淨土,以及內心經驗的自性淨土,否則佛教便失去它的超越性,而僅流於世俗性的社會運動,也就是說,在追求人心的安定及世界的和平,同時,也不能忘了往生佛國、解脫生死、圓滿自在的超越境界。

在三天的學術會議進行期間,從歡迎晚會到歡送晚會,學者們不僅發表論文,也都熱烈參加每一場論文的聽講和討論,他們沒有時間去逛街散心,來到臺灣進入會議日程之後,就浸潤在充滿學術氣氛和思想激盪的環境中;不管是講的、聽的,乃至於看到的,都是向著人間淨土的焦點來集中。絕對不像一般的學術會議中所見到的學者們,多半只關心他們自己發表的論文,